POD | 垂直振幅與垂直步幅比
垂直振蕩
(1) 什麼是垂直振幅?
垂直振幅(蕩)代表身體重心在豎直方向的波動情況。佩戴在軀幹正中位置的 POD,依靠內置感測器,能夠檢測身體重心在跑步過程中的上下波動。
實驗證明,身體在跑步過程中的垂直振幅,與運動傷病、跑步效率都有密切關係。 當跑步技術較差、下肢力量相對薄弱或已經明顯出現運動疲勞時,容易出現較大的上下波動。
通常來說,精英跑者的垂直振幅可以控制在5cm以內,該類跑者的跑動如同在平坦路面上前進的汽車輪胎一般,十分穩定,從而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損耗;
而一般跑步愛好者的垂直振幅則要遜色一些,平均在10cm左右,可以在他們的跑步過程中看到較為明顯的“跳躍”感,像是汽車行駛在顛簸路面上,帶來較多的能量損耗。
(2) 垂直振幅帶來的影響
傷病:跑者在落地瞬間,地面產生的反作用力,會通過足部向上傳遞。 通常來說,垂直振幅越大,該作用力便會越大,對肌肉、肌腱及骨骼產生的影響和壓力便越大,長此以往,會增加傷病的可能性。
跑步經濟性:實驗證明,垂直振蕩與跑步經濟性呈負相關。 在跑步過程中,身體重心起伏越小,垂直振幅越小,表明浪費在上下震動的能量就越少,意味著跑步經濟性越好。
更直觀的數據是,對於一名體重68公斤的運動員來說,每前進一步產生5釐米左右的垂直振蕩,那麼在完成10公里跑的過程中,其消耗的能量足以將84噸重的物體抬高約30公分; 如果將其垂直振幅縮小至2.5釐米,那麼只能將42噸重的物體抬起同樣高度。
(3) 如何降低垂直振幅
增加肌力訓練:下肢力量薄弱,是垂直振幅數值偏高的重要原因,在訓練中增加下肢力量訓練,可以有效改善垂直振幅
調整發力肌群:垂直振幅可能是由於股四頭肌過多參與到跑步的過程中,從而導致身體在運動過程中垂直方向的移動幅度增大。 而理想狀態下,應將臀大肌作為主力肌群,方能有效減少身體重心在垂直方向上的運動幅度;
避免用力蹬地:蹬地的力度越大,身體的垂直騰空距離便越高,即垂直振幅越大;
提高步頻:步頻的快慢會影響垂直振幅,通常來說,步頻越快,垂直振幅的數值越小。
然而,在平時跑步的過程中,一味追求垂直振幅的低數值,而採用小步跑動的方式提高步頻也並不可取。 理想的情況是,在達到低垂直振幅的同時,步幅較大,垂直步幅比的概念便隨之誕生。
垂直(步幅)比
(1) 什麼是垂直步幅比
垂直步幅比通常被認為是評價移動效率的指標,其數值用垂直振蕩的距離除以步幅得出。 其數值越小,表明前進方向的移動效率也就越高,跑姿也越流暢。
(2) 垂直步幅比的重要性
頂尖馬拉松選手的垂直步幅比通常可以達到6%以內,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基普喬格則達到了4%以下。
對於普通的跑步愛好者來說,單純追求低垂直振幅,可能會導致顧此失彼。 垂直振幅數值非常理想,看似減少了能量消耗,但往往會導致步幅減小,同樣的距離步數增加,總的能量消耗反而更多。 因此,垂直步幅比對於跑步愛好者來說,是兩者之間需要優先重視的數據。
(3) 如何降低垂直步幅比
對於垂直步幅比高的跑者來說,如果步幅小,需要調整跑姿,增大步幅。 如上圖所示,該跑者在本次運動中,垂直振幅相對保持穩定,但其垂直步幅比的數據在運動開始階段(紅框標識部分)較運動後期明顯偏高,正是因為其步幅在對應的時間段內相對較小,低於該次運動的平均水準; 而在其調整步幅后,垂直步幅比即恢復到其正常水準。
而如果跑者的步幅已經足夠大,則需要在保持步幅的情況下增加步頻,降低垂直振幅,進而降低垂直步幅比。
總結
近幾期有關產品使用建議的文章中,我們已經介紹過步頻、踏地時間、踏地平衡、垂直振蕩及垂直步幅比等幾項數據背後的意義。 對於跑步愛好者來說,任何一項跑步動態數據都不能割裂來看,綜合考慮每一項跑步動態數據,方能準確評估自己的跑步效率。
Last updated